Virident FlashMAX II 是一款半高半長的 PCIe 應用加速器 (AA),可用於 MLC 閃存介質。 FlashMAX II 提供高達 2.2TB 的容量,使其成為該外形規格中最大的可用 AA。 然而,與此類中的任何產品一樣,密度可能不錯,但最終性能是採用的重要驅動力。 FlashMAX II 提供高達 4 的混合 75K IOPS(25% 讀取,200,000% 寫入),以及 325,000 4K 讀取 IOPS。
Virident FlashMAX II 是一款半高半長的 PCIe 應用加速器 (AA),可用於 MLC 閃存介質。 FlashMAX II 提供高達 2.2TB 的容量,使其成為該外形規格中最大的可用 AA。 然而,與此類中的任何產品一樣,密度可能不錯,但最終性能是採用的重要驅動力。 FlashMAX II 提供高達 4 的混合 75K IOPS(25% 讀取,200,000% 寫入),以及 325,000 4K 讀取 IOPS。
與其他應用程序加速器一樣,FlashMAX II 專注於數據中心空間,關鍵任務應用程序需要並可以利用高性能閃存層作為主存儲或主軸層前面的大型緩存。 Virident 的架構專為此類用途而設計,利用專用接口和對主機系統 CPU 的依賴來實現高級控制邏輯。 這類似於 Fusion-io 的高性能應用程序加速器,並且與 Intel、LSI、Micron 和 OCZ 等 PCIe 存儲廠商明顯不同,後者依賴 ASIC 控制器和/或 RAID 將幾個較小的 SSD 放在單個 PCIe PCB 上。
雖然 FlashMAX II 可能看起來像其他驅動器,但在一些架構相似性之後,Virident 在軟件方面有所不同。 這些技術中最主要的是具有自適應調度 (vFAS) 的 Virident 閃存管理。 vFAS 的主要職責是將閃存介質呈現為塊設備,而無需使用額外的存儲協議、控制器或互連。 雖然訪問 FlashMAX II 的應用程序將閃存視為存儲,但 vFAS 在幕後工作以 7+1 RAID 配置管理閃存,從而防止單個 NAND 芯片故障。 vFAS 還負責處理其他優化,例如磨損均衡、垃圾收集、數據路徑保護、ECC 等。 這種設計效率和利用主機 CPU 的能力是 FlashMAX II 低於 20µs 的低引用訪問延遲背後的一個重要驅動因素。
MLC 中的 Virident FlashMAX II 單模塊容量為 550GB 和 1.1TB,雙模塊配置為 1.1TB 和 2.2TB。 這些驅動器的耐久性數據分別為 10PB、16PB 和 33PB,並提供三年保修。 我們的評測型號是 2.2TB 驅動器。
Virident FlashMAX II 規格
- 容量
- 550GB (單機)
- 順序讀取:1,600 MB/s (64KB)
- 順序寫入:540 MB/s (64KB)
- 隨機讀取:175,000 IOPS (4KB)
- 隨機寫入:48,000 IOPS(4KB,穩態)
- 1,100GB (單機)
- 順序讀取:1,600 MB/s (64KB)
- 順序寫入:540 MB/s (64KB)
- 隨機讀取:175,000 IOPS (4KB)
- 隨機寫入:48,000 IOPS(4KB,穩態)
- 1,100GB(雙)
- 順序讀取:2,700 MB/s (64KB)
- 順序寫入:1,000 MB/s (64KB)
- 隨機讀取:350,000 IOPS (4KB)
- 隨機寫入:103,000 IOPS(4KB,穩態)
- 2,200GB(雙)
- 順序讀取:2,700 MB/s (64KB)
- 順序寫入:1,000 MB/s (64KB)
- 隨機讀取:350,000 IOPS (4KB)
- 隨機寫入:103,000 IOPS(4KB,穩態)
- 550GB (單機)
- 20 納米英特爾 NAND 閃存多層單元 (MLC)
- 讀取延遲:< 76-78μs (512b)
- 寫入延遲:< 16-18μs (512b)
- 接口:PCI Express 2.0 x8
- 外形:HHHL
- 終身耐用性(550GB / 1,100GB(單和雙)/ 2,200GB):10PB、16PB 和 33PB
- 工作溫度:0°C 至 45°C,氣流為 200 LFM(線性英尺/分鐘)
- 操作系統兼容性
- 微軟:Windows Server 2008 R2 SP1 和 Windows 7 SP1
- Linux:RHEL 5/6、SLES 10/11、CentOS 5/6、Oracle EL 5/6、Debian 4/5/6、Ubuntu 8/9/10/11/12、Fedora Core 12/13/14/15 /16、SUSE 11
- 虛擬機:ESXi 5.x
- 保修期:3年
設計和建造
Virident FlashMAX II 是半高半長的 PCIe 2.0 應用程序加速器,具有 x8 連接。 其超緊湊設計可容納 3TB NAND,競爭對手只能容納一半或更少的空間。 安裝那麼多 NAND 的另一種方法是使用全高半長卡或全高全長卡; 它被排除在密集服務器中的低調插槽之外。 一些需要更大設計的競爭對手包括 Fusion-io,其 ioDrive2 Duos 使用 FHHL 外形,OCZ 使用 FHFL 外形,用於 Z-Drive R4。
FlashMAX II 採用帶有兩個 FPGA 控制器的獨特設計,類似於 Fusion 的 ioDrive 和 ioDrive2 Duo 卡,但不同之處在於該設備顯示為單個 LUN 而不是兩個。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跳過 Windows 或 Linux 軟件 RAID,將卡作為一個大卷呈現給系統,讓一些用戶更容易管理。 另一個優勢是內部鏈接允許 Virident 管理軟件全局管理 NAND 磨損均衡和其他可靠性功能,這在單獨卡之間的 ioDrive2 Duo 上是不可能的。 Virident 還為您提供了以一種將 FlashMAX II 呈現為兩個設備的方式格式化卡的選項,儘管在我們的評測中我們測量了它在一個大型池中配置的性能。
Virident 和 Fusion-io 在 PCIe 應用加速器市場中以向主機系統展示存儲的方式與其他製造商區分開來。 傳統設計迫使數據流經軟件或硬件 RAID、SATA/SAS 驅動程序,然後最有可能經過第三方閃存控制器,最後到達 NAND。 Virident 和 Fusion 方法採用不同的方法,允許主機通過本機軟件堆棧充當設備控制器,一步與 NAND 連接。 這樣做的好處是理論上可以通過跳過所有開銷步驟來降低延遲,但也有將系統開銷引入等式的缺點,因為主機必須自己管理閃存。 通過將系統放置在更靠近 NAND 的位置,Virident 還強制系統對其進行管理,而其他具有硬件閃存控制器的系統則減輕了這些活動的負擔。
Virident 在 FlashMAX II 上使用 2xnm 2 位英特爾 MLC NAND,儘管該架構通過固件更新支持不同的 NAND 製造商和密度。 2.2TB FlashMAX II 的原始容量為 3,072GB,庫存配置可用 2,222GB 或高性能模式可用 1,847GB。 這達到了 38% 庫存的超額配置水平,並在高性能模式下增加到 66.3%。
管理軟件
Virident 包括 GUI 和基於控制台的管理軟件以及 FlashMAX II。 在易用性和功能方面,FlashMAX II 管理器與 P320h 中包含的美光 RealSSD 管理器不相上下,但美光可以從卡中流式傳輸實時性能信息。 通過管理軟件,用戶可以更新FlashMAX II固件,查看續航信息,將卡格式化為不同的性能模式,將卡分成兩個卷,以及啟用beacon快速識別環境中的卡(和服務器)與多個設備。
就我們希望通過管理軟件列出的項目而言,Virident 命中了大部分要點,儘管缺乏提供深入的健康信息、實時性能數據或設備電氣行為的詳細統計數據。 這仍然使他們領先於 PCIe 領域的其他公司,包括具有非常簡單的僅限控制台信息的英特爾或 LSI,或者提供其 OCZ 工具箱以擦除卡、更新軟件或輪詢 SMART 信息的 OCZ。 到目前為止,管理和監控功能的領先者是 Fusion-io,它通過其 ioSphere 包中非常精美的界面提供了大量信息。
測試背景和比較
本次評測中比較的所有 PCIe 應用程序加速器都在我們的第二代企業測試平台上進行了測試,該平台由基於 Intel Romley 的 Lenovo ThinkServer RD630 組成。 這個新平台配置了 Windows Server 2008 R2 SP1 和 Linux CentOS 6.3,使我們能夠有效地測試不同 AA 在其驅動程序支持的各種環境中的性能。 每個操作系統都針對最高性能進行了優化,包括將 Windows 電源配置文件設置為高性能以及在 CentOS 6.3 中禁用 cpuspeed 以將處理器鎖定在其最高時鐘速度。 對於綜合基準測試,我們使用適用於 Linux 的 FIO 版本 2.0.10 和適用於 Windows 的版本 2.0.12.2,並在允許的情況下在每個操作系統中使用相同的測試參數。
存儲回顧聯想ThinkServer RD630配置:
- 2 x Intel Xeon E5-2620(2.0GHz,15MB 緩存,6 核)
- 英特爾 C602 芯片組
- 內存 – 16GB (2 x 8GB) 1333Mhz DDR3 Registered RDIMM
- Windows Server 2008 R2 SP1 64 位、Windows Server 2012 Standard、CentOS 6.3 64 位
- 100GB 美光 RealSSD P400e 啟動固態硬盤
- LSI 9211-4i SAS/SATA 6.0Gb/s HBA(用於啟動 SSD)
- LSI 9207-8i SAS/SATA 6.0Gb/s HBA(用於基準測試 SSD 或 HDD)
在為本次評測選擇可比產品時,我們選擇了性能最佳的最新 SLC 應用程序加速器。 這些是根據每種產品的性能特徵以及價格範圍選擇的。 在適用的情況下,如果製造商通過軟件包含該級別的配置以針對不同的產品用例,我們將包括庫存和高性能基準測試結果。 對於 FlashMAX II,我們包括全容量和高性能基準測試。
200GB 大規模集成電路 Nytro WarpDrive WLP4-200
- 發佈時間:1H2012
- NAND 類型:SLC
- 控制器:4 x LSI SandForce SF-2500 通過 LSI SAS2008 PCIe 到 SAS 橋
- 設備可見性:固定硬件 RAID0
- 大規模集成電路視窗:2.10.51.0
- LSI Linux:原生 CentOS 6.3 驅動程序
- 預處理時間:6小時
700GB 美光 RealSSD P320h
- 發佈時間:2H2011
- NAND 類型:SLC
- 控制器:1 x 專有 ASIC
- 設備可見性:單個設備
- 美光視窗:8.01.4471.00
- 美光 Linux:2.4.2-1
- 預處理時間:6小時
2.2TB Virident FlashMAX II
- 發佈時間:2H2012
- NAND 類型:MLC
- 控制器:2 x 專有 FPGA
- 設備可見性:單設備或雙設備取決於格式
- Virident Windows:3.0 版
- Virident Linux:3.0 版
- 預處理時間:12小時
企業綜合工作負載分析
我們看待 PCIe 存儲解決方案的方式比僅僅關注傳統的突發或穩態性能更深入。 查看長時間內的平均性能時,您會忽略設備在整個時間段內的性能背後的細節。 由於閃存性能隨時間變化很大,我們的基準測試過程分析了每個設備整個預處理階段的總吞吐量、平均延遲、峰值延遲和標準偏差等方面的性能。 對於高端企業產品,延遲通常比吞吐量更重要。 出於這個原因,我們竭盡全力展示我們通過企業測試實驗室測試的每台設備的全部性能特徵。
我們還包括性能比較,以顯示每個設備在 Windows 和 Linux 操作系統的不同驅動程序集下的性能。 對於 Windows,我們在最初審查時使用最新的驅動程序,然後在 64 位 Windows Server 2008 R2 環境下對每台設備進行測試。 對於 Linux,我們使用 64 位 CentOS 6.3 環境,每個 Enterprise PCIe Application Accelerator 都支持該環境。 我們進行此測試的主要目標是展示操作系統性能的差異,因為在產品表上將操作系統列為兼容並不總是意味著它們之間的性能相同。
閃存性能在每個存儲設備的整個預處理階段各不相同。 根據不同的設計和不同的容量,我們的預處理過程持續 6 小時或 12 小時,具體取決於達到穩態行為所需的時間長度。 我們的主要目標是確保每個驅動器在我們開始初步測試時都完全進入穩態模式。 總的來說,每個可比較的設備都使用供應商的工具進行了安全擦除,在 16 個線程的重負載和每個線程 16 個未完成隊列的情況下,以相同的工作負載預處理到穩定狀態,然後進行測試在多個線程/隊列深度配置文件中設置間隔,以顯示輕度和重度使用情況下的性能。
在預處理和初級穩態測試中監測的屬性:
- 吞吐量(讀+寫 IOPS 聚合)
- 平均延遲(讀+寫延遲一起平均)
- 最大延遲(峰值讀取或寫入延遲)
- 延遲標準偏差(讀+寫標準偏差一起平均)
我們的企業綜合工作負載分析包括四個基於實際任務的配置文件。 開發這些配置文件是為了更容易與我們過去的基準測試以及廣泛發布的值(例如最大 4K 讀寫速度和 8K 70/30,通常用於企業驅動器)進行比較。 我們還包括兩個傳統的混合工作負載,傳統的文件服務器和網絡服務器,每個都提供廣泛的傳輸大小組合。
- 4K
- 100% 讀取或 100% 寫入
- 100% 4K
- 8K 70/30
- 70% 讀取,30% 寫入
- 100% 8K
- 文件服務器
- 80% 讀取,20% 寫入
- 10% 512b、5% 1k、5% 2k、60% 4k、2% 8k、4% 16k、4% 32k、10% 64k
- 網絡服務器
- 100% 閱讀
- 22% 512b、15% 1k、8% 2k、23% 4k、15% 8k、2% 16k、6% 32k、7% 64k、1% 128k、1% 512k
在我們的第一個工作負載中,我們測量了負載為 4T/100Q(有效隊列深度為 16)的 16K 256% 隨機寫入飽和測試的性能。 對於我們的 103,000TB 容量,Virident 列出了 Virident FlashMAX II 在此類條件下的持續性能,為 2.2 IOPS。 在庫存配置中,FlashMAX II 提供高達 210,000 IOPS 的突發速度,然後穩定到大約 54,000 IOPS 的穩態速度。 當在高性能模式下配置 FlashMAX II 時,我們看到突發速度高達 250,000 IOPS,穩態性能約為 114,000 IOPS。
在 16T/16Q 100% 4K 寫飽和負載下,我們測得庫存配置的 FlashMAX II 的平均延遲接近 4.5-4.7 毫秒,而高性能配置在 2.2-2.3 毫秒之間趨於平穩。
在我們的 320% 隨機 100K 寫入預處理測試中,比較基於 MLC 的 Virident FlashMAX II 與基於 SLC 的 Micron P4h 和 Nytro WarpDrive 的最大延遲,它正好介於兩者之間。 當 FlashMAX II 接近穩定狀態時的峰值響應時間在 30-50 毫秒之間,預計庫存容量 Linux 增加到大約 80 毫秒。
比較延遲一致性,FlashMAX II 絕對與 SLC 同類產品處於同一水平; 僅落後於引領這一趨勢的 Micron P320h。 在高性能配置中,Linux 和 Windows 都提供了相似的性能,而在庫存容量方面,隨著驅動器接近穩定狀態,Linux 庫存容量配置的標準偏差增加了很多。
在完成 100% 4K 寫入測試的預處理階段後,我們採用了更長的樣本來顯示每個設備在穩態下的平均性能。 Virident FlashMAX II 幾乎名列前茅,100% 隨機 4K 讀取速度在所有配置中測得在 341.5-343K IOPS 之間。 查看 100% 4K 寫入性能,庫存容量性能測得 53.7-55.5K IOPS,而在高性能模式下測得 111.6-114.9K IOPS。
在 16T/16Q 負載較重的情況下,FlashMAX II 的平均延遲在 0.744% 0.747K 讀取傳輸時測量為 100-4ms,在 2.224% 4.756K 寫入傳輸時測量為 100-4ms,具體取決於配置。
比較兩種配置中 Linux 和 Windows 的最大延遲,我們發現 Windows 中的讀取響應時間較低,HP 模式和 Windows 中 4K 寫入延遲的峰值寫入響應時間較低。
查看 Windows 和 Linux 之間的延遲一致性,FlashMAX II 在 Windows 中的標準偏差和高性能模式下都有較低的延遲標準偏差。 最大的區別出現在比較寫入標準偏差時,它看到 Linux 中的庫存模式出現大幅飆升。
我們的下一個測試切換到 8K 70/30 混合工作負載,其中 Virident FlashMAX II 提供組中最高的突發傳輸速度。 在 Linux 環境中,FlashMAX II 的突發速度高達 400,000 IOPS,而在 Windows 環境中,突發速度高達 310,000 IOPS。 比較穩態性能,在庫存容量模式下,驅動器在 Windows 和 Linux 中分別測得 75-80K IOPS。 在高性能模式下,在 Windows 中測得的穩態速度為 123K,在 Linux 中測得為 134K。
查看我們的 8K 70/30 預處理工作負載和 16T/16Q 繁重工作負載的平均延遲,Virident FlashMAX II 的突發平均延遲在 0.64 毫秒到 0.80 毫秒之間。 過渡到穩態性能時,FlashMAX II 穩定在 1.89 毫秒到 3.41 毫秒之間。
查看我們 8K 70/30 預處理階段的峰值響應時間,Virident FlashMAX II 的最大延遲在突發模式下測量為 10-25 毫秒,增加到 30-45 毫秒。
比較基於 MLC 的 Virident FlashMAX II 和基於 SLC 的 200GB Nytro WarpDrive 到 700GB Micron P320h 之間的延遲標準偏差,FlashMAX II 位於中間,Linux 驅動程序提供最一致的性能。
與我們在 16% 16K 寫入測試中執行的固定 100 線程、4 隊列最大工作負載相比,我們的混合工作負載配置文件可在各種線程/隊列組合中擴展性能。 在這些測試中,我們將工作負載強度從 2 個線程和 2 個隊列擴展到 16 個線程和 16 個隊列。 在我們擴展的 8K 70/30 測試中,Virident FlashMAX II 提供了該組中最高的 2T/2Q 和 2T/4Q 性能,在 HP Linux 環境下測得 25K 和 41K IOPS,而美光 P320h 在 20K 和 37K 下測得Linux。 在其巔峰時期,FlashMAX II 在 Linux HP 模式下測得 134K IOPS,在庫存容量模式下測得 79K IOPS。
在我們縮放的 8K 70/30 平均延遲測試中,FlashMAX II 在穩態模式下在 0.15T/2Q 的 Linux HP 和 2T/1.9Q 的 Linux HP 中測量為 16ms 和 16ms。 通過比較庫存容量格式化,該驅動器在穩態模式下在 0.18T/2Q 和 2T/3.23Q 時分別測得 16 毫秒和 16 毫秒。
在我們的 8K 70/30 測試中,Virident FlashMAX II 在 Linux 和 Windows 的負載下都非常穩定。 從 7T/49Q 到 2T/2Q,其峰值響應時間在 16 毫秒到 16 毫秒之間,該驅動器的 Windows 驅動程序略有優勢。
比較我們 8K 70/30 測試中的延遲一致性,Virident FlashMAX II 與基於 SLC 的 LSI Nytro WarpDrive 大致相當,而 Micron P320h 在工作負載方面略有領先。
文件服務器工作負載代表了每個特定設備的更大傳輸大小頻譜,因此驅動器必須處理從 4b 到 8K 的請求,而不是適應靜態 512k 或 64k 工作負載。 在這種工作負載中,由於 Virident FlashMAX II 必須開始處理更廣泛的傳輸大小,Windows 和 Linux 驅動程序集之間的性能差距擴大,其中 Linux 處於領先地位。 就性能而言,與市場上的其他 PCIe AA 相比,FlashMAX II 在普通和高性能格式化模式下均提供最高的突發速度,然後在穩態模式下趨於中低水平。
在我們的文件服務器預處理測試中,由於 16T/16Q 工作負載很重,Virident FlashMAX II 以 1.5-1.8 毫秒的突發延遲開始,然後隨著驅動器接近穩定狀態而增加到 3.5-5.5 毫秒的平均延遲。
在傳輸大小分佈廣泛的文件服務器工作負載中,Virident FlashMAX II 的峰值響應時間在突發模式下的 20-80 毫秒到接近穩定狀態時的 40-100 毫秒之間,高於基於 SLC 的 PCIe 應用程序加速器。
比較我們文件服務器預處理過程中的延遲一致性,基於 MLC 的 Virident FlashMAX II 落後於我們的兩個 SLC 可比產品,儘管在延遲標準偏差方面與 LSI Nytro WarpDrive 相比仍然具有相當的競爭力。
在文件服務器預處理過程以恆定的 16T/16Q 負載完成後,我們開始進行主要測試,測量 2T/2Q 和 16T/16Q 之間設定水平的性能。 在我們的主要文件服務器工作負載中,Virident FlashMAX II 在庫存格式化方面的表現與 200GB LSI Nytro WarpDrive 相當,在高性能模式下略高於後者。 基於 SLC 的美光 P320h 在此測試中提供了最高的吞吐量。 在 16T/16Q,FlashMAX II 在標準模式下測得 46-48K IOPS,在高性能模式下測得 66-72K IOPS。 這與峰值為 320K IOPS 的美光 P125h 相比。
我們的主要文件服務器工作負載的平均延遲在 0.21T/0.25Q 時測量為 2-2 毫秒,在 3.52T/5.53Q 時增加到 16-16 毫秒。 驅動程序的優勢繼續在 Linux 環境與 Windows 環境中。
雖然使用 FlashMAX II 的 Linux 中的吞吐量和平均延遲更好,但最大延遲在 Windows 中得到了更好的控制。 在全容量格式化中,Linux 中的 FlashMAX II 在高負載下的峰值延遲上升高達 300 毫秒,而在 Windows 中則保持在 50 毫秒左右。
比較每個應用程序加速器之間的延遲一致性,FlashMAX II 落後於 Micron P320h,儘管與 SLC 200GB Nytro WarpDrive 的性能接近。
在我們最後一個涵蓋 Web 服務器配置文件的綜合工作負載(傳統上是 100% 讀取測試)中,我們應用 100% 寫入活動以在我們的主要測試之前完全預處理每個驅動器。 在這種壓力很大的預處理測試下,FlashMAX II 在庫存格式化中穩定在 8,700 IOPS,而在高性能模式下它保持 16.2-17.2K IOPS 的速度。
在 100T/16Q 的 16% 寫入 Web 服務器預處理工作負載下,FlashMAX II 在標準模式下穩定在約 28 毫秒,在高性能模式下穩定在約 15 毫秒。
比較我們 Web 服務器預處理過程中的峰值響應時間,FlashMAX II 在高性能模式下提供相對較低的最大延遲,儘管在 Linux 中庫存格式化峰值延遲顯著增加。
比較我們 Web 服務器預處理測試中的延遲一致性,在庫存格式中,延遲標準偏差落後於基於 SLC 的 AA,而在高性能模式下,性能與基於 SLC 的對應物保持一致。
切換到具有 100% 讀取配置文件的 Web 服務器測試的主要部分,Virident FlashMAX II 的性能從 25T/27Q 的 2-2k IOPS 擴展到 112T/114Q 的 16-16k IOPS 的峰值。 這讓它處於中間位置,落後於 Micron P320h,但性能高於 200GB SLC Nytro WarpDrive。 在所有性能模式下,FlashMAX II 提供了幾乎相同的性能,甚至跨操作系統也是如此。
FlashMAX II 的平均延遲在 0.142T/0.157Q 時為 2-2 毫秒,在 2.235T/2.274Q 時達到峰值 16-16 毫秒。
比較 Windows 和 Linux 中的 FlashMAX II 之間的最大延遲,它在 Windows 中的每個工作負載下提供的峰值響應時間略低。 總體而言,在我們的 100% 只讀 Web 服務器測試中,其峰值響應時間範圍為 2-36 毫秒。
雖然最大延遲總體上較低,但與高性能 SLC 同類產品相比,FlashMAX II 的延遲一致性具有更高的標準偏差,儘管在有效隊列深度增加到 128 或以上之前差異不大。
結論
採用 MLC NAND 的 Virident FlashMAX II 在這種半高半長的應用加速器中提供了 2.2TB 的最大可用容量。 該設計在其原始密度和架構方面都令人印象深刻。 借助高容量卡,Virident 利用雙 FPGA 將 NAND 作為單個池直接呈現給在主機上運行的軟件層。 該軟件稱為 vFAS,使用主機 CPU 和系統資源來管理對驅動器 NAND 池的訪問和保存。 這種方法的簡單性有幾個好處,主要體現在更高效的數據路徑上,它不需要通過 RAID 組合 PCB 上的多個驅動器,也不需要接口轉換層。 Virident 方法也有些新穎,因為它將驅動器呈現為單個 LUN,而使用類似驅動器架構的 Fusion-io 呈現為兩個驅動器,如果用戶需要單個卷,則必須通過 RAID 將它們組合在一起。 雖然有些人可能會爭辯說回到 CPU 會消耗所需的資源,但淨收益是應用程序加速器具有非常低的延遲,這是一種權衡,許多數據中心都非常滿足於考慮到當前一代 CPU 的能力和聚合應用程序性能的淨收益。
將管理套件與市場上的其他應用程序加速器進行比較,Virident 提供 GUI 和控制台軟件來監控卡的健康狀況並處理格式化需求。 我們發現有點缺乏的一個領域是監控實時性能數據的能力,Micron 在他們的 RealSSD Manager 中提供了這一點,而 Fusion-io 在他們的 ioSphere 包中提供了這一點。 加上這一點,Virident 的 FlashMAX 管理器將在各個方面展開競爭,並真正將自己與該領域的許多其他公司區分開來,這些公司僅通過軟件提供非常少的信息。
當回到核心來評估驅動器性能時,FlashMAX II 發現自己處於有趣的領域,幾乎沒有可直接比較的產品。 它的大型 MLC NAND 池實際上與領先的 SLC 同類產品美光的 P320h 相比表現非常出色,不僅在吞吐量方面,而且在最大延遲和延遲標準偏差方面也是如此。 在我們的 4K 隨機寫入預處理測試中,我們注意到異常的峰值響應時間從突然進入穩態開始保持在 80 毫秒以下。 迄今為止,寫入繁重的工作負載穩定性是 SLC 驅動器的名片,在該領域的競爭和良好的競爭有助於 FlashMAX II 作為高性能競爭對手脫穎而出。 在我們具有大量讀取傾斜的混合工作負載中,我們注意到 Linux 和 Windows 上的庫存和高性能配置的強大性能。 Linux 在吞吐量方面處於領先地位,而如果峰值響應時間是關鍵,那麼 Windows 在該類別中具有優勢。 總體而言,FlashMAX II 在 Windows 和 Linux 中提供了出色的性能,如果用戶願意犧牲可用的驅動器容量,則可以在高性能模式下獲得強大的提升。
優點
- 成熟的第三代驅動架構
- 繁重工作負載下出色的延遲行為
- 使用 MLC-NAND 提供類似 SLC 的耐用性和性能
- 雙驅動器設計,作為單個卷與主機系統交互
缺點
- 三年質保低於行業標準五年
- 管理軟件缺乏實時性能統計
底線
Virident FlashMAX II 以 HHHL 外形提供行業領先的容量,具有強大的軟件層和吞吐量和延遲方面的性能,可與領先的基於 SLC 的應用程序加速器相媲美。 總體而言,Virident 在 FlashMAX II 方面做得很全面,在 Windows 和 Linux 環境中都提供了出色的性能。